让绿色建筑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日期:2019-03-15     浏览:370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转型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中国正在掀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之上,推动行业走上绿色、节能发展道路,已成为建筑业改革转型的题中之义。

绿色建筑发展政策持续加码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27%。为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2012年,《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到2015年末20%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布,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专题部署,明确将“绿色化”上升到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等高度,同步推进。此外,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核心目标,要求“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站在建筑行业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说明国家希望建筑业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尽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进行“绿色革命”,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色建筑全面推广须打破瓶颈

总体来看,自《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以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出台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文件,全国提出“低碳生态城”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到280余个。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到4515个、累计建筑面积52317万平方米。但事实上,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仍显得较为缓慢。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称,当前,绿色建筑从规模、数量和运行质量上,都与人民群众对住宅品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2015年为例,当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的项目总面积占城镇竣工项目总面积(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比例不足5%,获得运行标识的绿色建筑总面积占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5%。所以,与庞大的建筑体量相比,真正能称为“绿色建筑”的建筑可谓少之又少。

据专家介绍,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标准不高。虽然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国总建筑面积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部分业主和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标识的追捧,多缘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自主而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的投资商、建造商并不多见。

二是导向性不强。行业现有的评价认证体系并不是建立在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是推荐性技术标准,而非强制性技术标准。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主要也集中在建设、交付阶段,导致企业实施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标准来推广,这一方面导致开发商对“绿色建筑”不热衷,使“绿色建筑”局限在装修和设备的使用上,另一方面也导致多数“绿色建筑”在后期运营阶段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体系不完善。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出台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导致绿色规划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不高;在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虽然如火如荼,但系统性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仍然缺位;在运维阶段,建筑能耗的考核标准模糊;在建筑拆除阶段,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仍待提高。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对于行业的整体改革和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目标和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于执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导依然是主旋律,企业应抓住绿色建筑发展由公共建筑向商业住宅扩散、由重点地区向全国扩散、由新建建筑向既有建筑扩散、由绿色技术应用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扩散的机遇,立足实际,制定相关战略,构建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下一篇:

第33届室内设计学术论坛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35周年系列活动“环境设计”华中论坛年会隆重举行

上一篇:

改革春来早,各地装配式建筑抢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