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

   日期:2019-03-15     浏览:520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工程全长163.5公里,河道宽750米,深约4.5米。总投资41.17亿元,贯穿江苏省淮安市的清浦区、淮安区和盐城市的阜宁、滨海2县,并分别在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

简介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居民总数上亿。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其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两岸的许多河道,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自从黄河夺淮以来,还直接入海通道于淮河成为历朝历代和亿万民众一个跨越8个世纪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下游防洪、排洪工程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治理,淮河洪泽湖以下的洪水排洪布局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一河入江(入江水道12000立方米每秒),四河入海(分淮入新沂河的淮沭新河3000立方米每秒、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2270立方米每秒、苏北灌溉总渠及废黄河共1000立方米每秒,其中废黄河自杨庄闸以下至少要分摊200~25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洪水)的布局。淮河干流东排入海的行洪能力已基本达到淮河原入海通道淤废前的水平,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根据国务院新批准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入海水道将实施二期工程,行水能力将提高到7000秒立米,其行洪能力并将随行洪冲刷进一步扩大,使洪泽湖入江入海设计泄洪能力提高到20000~230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压力将得到根本的改观。

项目上马决策经过

1949年夏,苏北泗沂沭河地区大洪水,陇海路南到废黄河北洪涝泛滥成为泽国,人民生活极为困顿。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电告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的严重责任”,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当年冬天,苏北动员民工建成了新沂河

1950年淮河水灾严重。8月1日,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致电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报告皖北灾情及救生工作意见。电报中说,“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被淹田亩总计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房屋被冲倒或淹塌已报告者80余万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耕牛、农具损失极重(群众口粮也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洪水东流下游,灾情尚在扩大,且秋汛期尚长,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着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亦垂头流泪。”8月5日,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落了眼泪。他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都划了横线,并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批语:“周: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8月17日,中央指出:“如不认真治水根治水害,政权就无法巩固”,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对治理淮河洪水高度重视。8月25日至9月11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治淮会议,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工程作了研究。治理淮河关系到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切身利益,治淮会议期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治淮解决办法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安徽有内涝,要求把水排到下游苏北去;苏北担心上游把洪水泄到苏北不能顺利入海,将加深苏北水患。8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向周恩来转报了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意见的电报。电报说:“鉴于今年浮山仅7000多流量,已使洪湖大堆、运河及新淮河非常吃紧,运河南段二度出险,几乎决口。若上游导淮后浮山流量较现在增加,即无其他意外,今后洪湖大堆、运河及新淮河必会更加吃紧。”苏北区党委认为,“如今年即行导淮,则势必要动员苏北党政军民全部力量,苏北今年整个工作方针要重新考虑,既定的土改、复员等工作部署必须改变,这在我们今年工作上转弯是有困难的;且治淮技术上、人力组织上、思想动员上及河床搬家,及其他物资条件准备等等,均感仓促,对下年农业生产及治沂均受很大影响。如果中央为挽救皖北水灾,要苏北改变整个工作方针,服从整个导淮计划,我们亦当竭力克服困难,完成治淮大计。”8月31日,毛泽东在这封电报上批示:“周:此电第三项有关改变苏北工作计划问题,请加注意。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周恩来认真执行毛泽东关于三省工作以治淮为中心的指示,并针对土改与治淮的矛盾,阐明了为什么要集中力量抓治淮。周恩来说:“要修水利。不然,一下淹了,一淹就是几千万亩,农村土地改革的成果也难以巩固。”苏北区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集中力量抓治淮,将苏北的土地改革推迟了一年。为了以治淮为中心,统一豫、皖、苏三省的行动,周恩来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协调工作。在治淮会议期间,为解决安徽和江苏的蓄泄之争,周恩来反复召集各单位负责干部讨论、协商、开大会达6次之多,会下还与同志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周恩来兼顾上中下游的利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会议根据这一方针做出了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的重大决策。治淮会议成为扭转灾区干部群众悲观失望情绪的转折点。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根治淮河的决策,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豫、皖、苏“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原则,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和上、中、下游三个工程局。9月16日,即治淮会议结束的第4天,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打电报给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并转周恩来、董必武、陈云、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报告了皖北灾民拥护治淮决定的情况及调配粮食的意见。9月21日晚,毛泽东将曾希圣的这封电报再次批给周恩来:“周: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两月之内,毛泽东接连在淮河水灾及治淮情况的电报上写了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在前三封电报的批示中,均使用的是“导淮”一词,但在9月21日的批示中,却改用了“治淮”。“导”、“治”一字之差,表明中央的淮河战略思想的一个转变,增加了在上游修建水库、中游修建行滞洪区的“蓄”的方针。

1950年9月,水利部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后,国家水利部、华东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组织入海水道查勘团赴苏北实地查勘。10月,淮河入海水道查勘团一行40人进行淮河入海水道线路测量,从高良涧开始,经淮安、苏家嘴、盐城东坎、六垛至滨海扁担港出海口止,全长168公里。入海水道线路定为堤距2500米,至年底基本完成测量任务。经一个多月的实地查勘和征集地方意见,编写了《淮河入海水道查勘报告》,提出了淮河入海水道方案,入海水道拟挖南北两槽,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并确定入海工程为三堤两河,南北堤距共宽4000米。工程总经费10.065亿公斤大米。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下游,应即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加强运河堤防及建筑三河活动坝等工程”,“一九五一年先完成第一期工程,一九五二年汛期放水,在入海水道开成放水以前,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淮河泄水尾闾,洪泽湖入江最高泄量暂以8500秒立方米为度”。11月12日,治淮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指出:“惟因目前资料缺乏,时间迫促,勘测需时,加以苏北人力调度困难。因此需呈请中央批准,本期工程暂缓开辟入海水道及缓办三河活动坝”。确定当年把重点放在入江水道疏浚,培修洪泽湖堤、运河堤,修建运河12个涵洞等6项工程。

1951年5月3日,毛泽东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1年7月26日至8月10日,中央水利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治淮会议,水利部水文局作了淮河水文计算的报告,提出经过水文计算,核定淮河洪水总量为760亿立方米,入湖最大流量11400立方米每秒,经洪泽湖调蓄后,并由苏北灌溉总渠下泄700立方米每秒后,三河下泄最大流量可不超过7000立方米每秒。因此,认为“入海水道可以不再开辟,改自洪泽湖至黄海修筑一条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的干渠,分泄流量700立方米每秒。”会议明确指出:“依据1931年及1950年水文计算,并参照1921年下游洪水估算所得和根据上游蓄洪能力”,“下游则依据洪水总来量800亿立方米计算,洪泽湖水位为14米,中渡流量为80000立方米每秒。”据此肯定不需开挖入海水道。因此淮河入海水道就由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代替。当时水文资料不全,对淮河洪量计算偏小,没有考虑到淮河洪水与长江洪水、泗沂沭洪水遭遇并涨问题,未能开辟入海水道,这是一重大历史失策。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开工,淮阴、盐城、南通、扬州四地区民工计118.9万人次参加施工,需完成土方6321.9万立方米,总工日4070万个,实支经费2147.5万元。工程全长168公里,渠底宽60—140米,堤顶宽8米,设计流量700立方米每秒。灌溉总渠开工不久就来了一场北方冷空气风暴,接着又是一场大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4℃—15℃,积雪最厚达到0.3米左右,使施工遇到很大困难。

1954年5月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降雨,致使淮河干支河道水位上涨,超过了一般年份的汛前水位。从7月1日起连续降雨30天,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暴雨中心降水量达1259.6毫米。洪泽湖以上总降雨量:500毫米以上88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6%; 700毫米以上的37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5%。淮河流域己建的石漫滩、板桥、薄山、南湾、白沙、佛子岭等水库充分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淮河中游蓄洪区起到不同程度的分流蓄洪作用,蒙洼蓄洪区先后 3次开闸进洪,并出现漫决进洪,最大有效分蓄洪量 8.87亿m3,城西湖先后开闸、扒堤、决口进洪,共分蓄洪水25.5亿m3;城东湖和瓦埠湖内水较大蓄洪效果不甚明显。瓦埠湖与寿西湖洪水连成一片。当年汛期,淮河中游行洪区南润段、润赵段、邱家湖、姜家湖、寿西湖、董峰湖、六坊堤、石姚段、荆山湖、方邱湖、花园湖、香浮段先后启用行洪,临王段、正南洼破堤行洪。行洪区的运用增加河道行洪流量 1600~1800m3/s,并蓄洪 85.5亿m3,降低河道洪水位 1.0~1.5m。全部行蓄洪区滞蓄洪水总量达 217亿m3。但由于洪水过大,且历时长,致使淮北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两处决口。河南省淮滨县几乎全县淹没,沈丘县 80%以上土地积水深 l~2m。7月28日入洪泽湖最大洪峰流量15800立方米每秒。汛期入洪泽湖总水量648.1亿立方米,最大30天入湖水量300亿立方米,最大60天来水量达494亿立方米。洪泽湖周边圩区破圩200万亩滞洪。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及苏北灌溉总渠都超标准行洪,三河闸最大泄量为10700m3/s,由于入江水道大流量行洪,8月26日高邮湖最高水位达9.38米,里下河兴化最高水位3.08米。洪泽湖在三河闸、灌溉总渠、张福河充分泄洪情况下,8月16日蒋坝最高水位15.23m,已建洪泽湖排洪下泄工程标准明显偏低。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连续暴雨各河水位猛涨,内涝严重。据统计,全流域被淹耕地达6464万亩。河南省合计 83县 2市受灾,淹田 1342万亩, 33970处农田水利工程冲坏,倒房 30万间;安徽省 2620万亩农田受淹,倒房 l68万间,死亡 l098人,死畜 l052头;江苏省淹田 l063万亩,死人 832人,冲坏桥梁 l071座,涵洞 156个。

1954年7月10日,召开治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着重研究入海水道是否需要开辟等问题。会后在《关于治淮方略的补充报告》中指出:入海水道在“第二次淮委会议已肯定不需开辟,但为照顾1921年之最大洪水流量(入洪泽湖10755立方米每秒),故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同时还指出:据“第二次淮委会议决定,入江只走8000—8500立方米每秒,剩下2250立方米每秒无处安排,如果再将入江水道加深加宽,则疏浚工程更为庞大,所需经费亦要增加。同时如能将苏北灌溉水道与入海水道结合为一,则既能安排多余22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又能节省经费。且淮河有了自己的尾闾,将来与长江亦不致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1954年12月21日,水利部党组向中央农村工作部报告了“关于入海水道的意见”,认为“增辟入海水道是需要的”。

1955年3月25日,江苏省委提出《对淮河下游流域规划的意见》。《意见》分为:(1)关于防洪措施;(2)排涝与灌溉问题;(3)航运问题;(4)水能利用。

1955年8月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编制淮河流域规划计划任务书。1956年水利部淮委编的《淮河流域规划初稿》要求“洪泽湖以下加大排洪能力,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整治入江水道,扩大入江泄量,在灌溉总渠与废黄河之间开辟入海水道,以保证苏北地区安全”,并确定“下游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

1957年5月,江苏省水利厅编报了《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书》,并报经水利部批准。

1957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听取了淮委关于《淮河流域规划提要》的报告。规划中对淮河干流的防洪标准作了安排:下游加固洪泽湖大堤,增加洪泽湖蓄水量;整修入江水道,开辟入海水道,加大入江入海泄量;里下河地区出海各河港,均修建挡潮闸;内部疏浚河道,整修圩堤,达到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等。

1975年8月,河南淮河上游发生758特大洪水,淮河流域人民要求开辟入海水道工程的呼声再起。1976年5月,水利部召开治淮规划预备会议,总结了治淮经验教训,决定淮河下游立即开辟入海水道。会议以后,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按照水利部规定的洪泽湖入湖设计洪水账、洪泽湖防洪设计标准,在工作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深入调查,分析论证,群策群力,日夜奋战,于1978年9月向水利部、国家计委上报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设计任务书》等三项文件。计划在总渠以北,开辟入海水道,设计行洪14000立方米每秒,外堤脚距1300米至2500米,筑堤“束水漫滩”行洪,作为淮河特大洪水的“太平门”。预计开挖土方2.94亿立方米,投资9.8亿元,分三期实施,近期按行洪3000立方米每秒实施。工程全部完成后,渠北(苏北灌溉总渠与废黄河之间地区)、里下河地区不再分洪,彻底解决了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达到长治久安。1979年12月,入海水道工程设计任务书经水利部审查后,1980年7月,水利部(80)水规字第60号下达了《关于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规划设计的意见》。批准了入海水道的线路、范围。入海水道近期可考虑按分洪3000立方米每秒的规模,先做最急需的一些工程。同意近期工程“在‘七五’期间尽早动工”。但是,由于全国范围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停建缓建,不仅“七五”没有实施,“八五”期间也没有行动,一搁置又是十几年。

1991年江淮大水后,彻底暴露了淮河洪水通过入江水道长江下游洪水、通过分淮入沂水道与泗沂沭洪水相遇并涨,洪泽湖没有可靠排洪途径的问题。开辟淮河入海水道,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苏北里下河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淮河流域人民心里再一次燃起强烈要求党和政府早日开辟入海水道工程的愿望。是年11月国务院决定 “‘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第四次决定兴建入海水道。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为实现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苏北人民最大的关怀。1994年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院上报国家计委《淮河入海水道科研报告书》,洪泽湖防洪标准按3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近期工程设计标准100年一遇,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设计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2540立方米每秒;远景设计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7920立方米每秒;采用渠(苏北灌溉总渠)北河线、不采用占地30多万亩的“漫滩行洪”方案,采取只征地6万多亩的“泓滩结合”的河道行洪断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经济的、合理的,减少拆迁14万人。南北偏泓中北泓南靠方案的实施,更是方便了沿线群众滩地生产。河道全长163.5公里。自二河闸起向下3.5公里处穿二河东堤设二河新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挖河筑堤与总渠两河三堤并行入海,水道北堤为一级堤防,水道南堤为二级堤防。河底宽210至324米,外堤脚距750米。近期工程先挖南北两泓,筑堤结合渠北排涝,借助滩地行洪。入海水道完成后,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分泄洪泽湖以上淮河流域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并兼顾渠北地区1710平方公里因总渠和废黄河两条高水行洪河道,使该地区排水出路不畅,造成非自然因素涝灾的排涝。入海水道实现了渠北“低水低排”。洪泽湖泄洪的控制运用,按照“先入江,后入海,洪泽湖蒋坝水位14.5米启用分淮入沂和周边滞洪”的顺序。入海水道在蒋坝水位13.5米以下服从渠北排涝,根据渠北排涝和上游来水情况,采取蒋坝水位13.5~14米启用分洪。

 

                            

建设与管理

1998年10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典礼在淮安市城东乡炮刘村隆重举行。省委及省政府领导人陈焕友、顾浩、俞敬忠、姜永荣、金忠青、段绪申和驻江苏部队、盐城市、淮阴及淮安市有关领导人出席开工典礼。典礼由副省长姜永荣主持,省委书记陈焕友讲话并为奠基石揭牌,省水利厅厅长翟浩辉汇报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情况。试挖段位于淮安市淮城镇、城东乡、季桥镇境内,长11.5公里。199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批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建设,静态投资41亿元,动态投资47亿元,工程建设期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等先后来视察。2000年4月朱镕基总理视察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时,提出“加快工程实施进度、尽快发挥效益”的要求,80多公里河道同时施工,2001年一年就完成投资11.5亿元;2003年6月28日主体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具备行洪条件,在盐城市滨海枢纽举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通水仪式,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中央有关部委、省市县(区)领导参加。共有6.3万居民为水让路,异地安置,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落实拆迁政策,妥善安排好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各地对拆迁居民采取了异地集中安置,78个移民中心村道路、水、电、学校、卫生医疗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步到位,移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个个拍手称快。沿线100多个迁移的企事业单位,目前也全面恢复了正常生产。绿化面积达1838公顷,栽植树木100多万株,形成“河成、堤成、林成、绿化成”的总体格局,使江淮大地形成了一道巨龙般的绿色风景带,改善了渠北地区水利生态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管理隶属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目前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与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合署办公,为正县级单位。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下设二河新闸管理所、大运河立交管理所等正科级单位。

2003年6-7月间淮河中上游连日暴雨,全流域遭遇大洪水,洪泽湖水位不断猛涨,形势十分危急。7月4日国家防总下达紧急命令,当夜必须启用入海水道。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紧急批示:顾全大局,提前泄洪,严防死守,科学调度,确保安全。经过7个小时的顽强拼搏,精心准备,是日23时48分,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行洪,最大行洪流量1870立方米每秒,连续泄洪33天,泄洪总量43.8亿立方米,洪泽湖周边200多万亩圩区没有滞洪,避免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万人大转移,为抗洪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工程当年建成,当年就发挥巨大效益,减灾效益达27.68亿元,一次行洪效益相当于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

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

2007年7月10日再次行洪至8月2日结束,行洪22天,共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的蓄水量,刷新了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以来行洪流量的记录,最大达2080立方米/秒,极大地减轻了上游地区因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沿线人民也为淮河抗洪大局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入海水道开启前,水道两边内涝已十分严重,伸进水道的几十座自排涵闸,将大量涝水排进入海水道中间狭长的深沟中;入海水道行洪后,关闭了排涝的自排涵闸,进一步加重了水道两边的内涝积水,受涝面积迅速扩大,沿线内涝受灾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有81万亩绝收。

2010年春,淮河春汛来得早、洪量大。洪泽湖来水量增加,水位持续上涨,4月22日上午8时,洪泽湖入湖流量达到2020立方米/秒,水位13.5米,达到警戒水位。为缓解洪泽湖防洪压力,并积极保护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内滩地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与夏收、洪泽湖迎接主汛期腾出库容,4月22日江苏省防办下达调度指令,洪泽湖出湖口门全面投入排洪。苏北灌溉总渠渠首高良涧闸工程下泄流量达701立方米/秒,其中东排入海553立方米/秒、南下由里运河入江248立方米/秒。对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至5月8日上午9时15分关闭。淮河入海水道首次小流量分洪运行16天,下泄水量1.46亿立方米,运行期间最大流量达到151 秒立方,有效地缓解了洪泽湖之前的防汛压力,验证了入海水道不漫滩、只利用南偏泓行洪的能力。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目前竣工的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主要实施了南、北偏泓两条行洪河道和两岸防洪大堤;二河、淮安、滨海、海口4个枢纽及淮阜控制;穿堤建筑物29座;跨河桥梁7座和渠北排灌影响处理工程等。近期工程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远期工程设计将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更进一步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是一项伟大的战略性骨干基础工程设施,是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洪水隐患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具有引水排涝、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入海水道规划了几十年,淮河两岸人民期盼了几十年,同时也凝聚着无数治淮水利人、老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几十年的心血、经验、智慧。许多江苏水利战线的老同志为此多年为之奔波、奋斗, “入海水道不上马,死不瞑目”。现在国家批准的入海水道工程设计总的规模尽管比原来筹划的小了一些,但洪泽湖抗洪能力仍得到巨大的提升,可以告慰他们了。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在河道全断面下挖至八米深度,行洪设计流量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7920立方米每秒标准,列入“十一五”中央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先期工程已经展开。

亚洲及中国之“最”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江苏省建设速度和整体发挥效益最快的大型水利工程、江苏省最大的水利环保生态工程、江苏省最早全面推行“三制”的大型公益型水利工程、亚洲最大的河道立交工程、筑堤难度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江苏省土方施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水利工程、江苏省有史以来单项水利工程获奖最多。淮河入海水道163.5公里河道1.36亿立方米土方工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工,最多的时候4000台套设备同时施工,只用工1.3万人。机械化施工避免了过去那种工程施工中的“人海战术”,保证了整体工程全面快速推进。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入选建国60周年百大经典工程;先后有18个工地被评为“文明工地”;淮安枢纽、滨海枢纽、二河枢纽、海口枢纽和204国道桥分获水利部“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其中滨海枢纽、204国道桥获江苏省工程建设最高奖——“扬子杯”奖;“深淤土段筑堤关键技术研究”、“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征地移民安置实践与研究”课题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下一篇:

喜 讯

上一篇:

隔河岩水利枢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