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城建短板 调养城市肌体 我省今年开建海绵城市80平方公里
人体水分失调,会生病;城市水分失调,也会染上“内涝”“热岛”等病症。昨日从省住建厅获悉,今年,我省将开工建设海绵城市80平方公里,预计直接投资107亿元。
传统城市建设,因地面硬化过多,逢大雨便“看海”。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2015年,武汉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去年,我省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到年底共开工海绵城市120平方公里;武汉市开工海绵城市项目近40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国家试点预定目标。
按照住建部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定下的时间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要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要达标,核心目标是将城市中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彭一苇)
【相关报道】
宜居的环境,投资的风口
不再“看海”,期盼会呼吸的城市
海绵化改造带来不惧暴雨的社区
去年底,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潘庙新家园小区竣工,这是一个配有较齐全的海绵城市设施的小区。
记者在小区看到,每栋楼的排水管上,配有过滤器,可去除屋顶雨水中的杂质。道路铺设透水沥青,雨水渗透后通过导入盲管排出。排水沟不用混凝土浇筑,而是铺上砾石和卵石,雨水下渗可补充地下水。“部分雨水进入调蓄池中,净化后用于绿化、洗车,既节约水资源,也减轻了对下水管网的压力。”小区海绵系统设计者郭天鹏博士介绍说,这些设施对雨水进行调配,小区应对暴雨的能力大增,不会出现下雨“看海”现象。
这样的社区正在多起来。武汉市青山区临江港湾老旧社区经过海绵化改造后,解决了社区雨污混接问题,提高了社区雨水管排放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在醉晚亭、青年园等4个地方建设海绵校园示范项目,通过梯形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措施,达到净化水质、调蓄雨水的作用。“渗、滞、蓄、净、用、排,这是对城市雨水、洪水进行科学管理的6种方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最理想的效果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建设为企业创造新商机
春节假期过后,一批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从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陆续运出。 这批产品中,不少将用于省内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帆说,过去,公司的拳头产品是水泥电线杆,这几年,城市建设对各种管道的需求激增,电线杆的产量逐渐被混凝土管道反超。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上地下配合才能发挥作用。除管道外,新型透水砖和路面材料也迎来利好。
武汉武新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青山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14000平方米透水砖。这些透水砖利用武钢的钢渣、矿渣等废料生产而成,今年,公司计划建成一条年产100万平方米彩色透水砖生产线。
武汉车都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生产设备,可生产透水砖、植草砖、路沿石等上百种产品,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去年一期投产,今年二期也将投产。“海绵城市的投资是长期渐进式的,同时又是一个投资风口。”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正在创新融资方式,大力采用PPP模式。
城市提档升级倒逼规划理念进步
“重地上、轻地下”,这是城市内涝的病根。建设海绵城市,湖北不少地方在挖病根。
今年初,孝感《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通过专家评审,使其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走上正轨。
襄阳去年对城区39个市政道路项目、5个公园绿化项目等进行海绵型建设设计。
咸宁以淦河作为市区最大海绵体,配套建设周边海绵型园林绿化、广场、道路等工程。
随州做出了“两渠”“九园”“十五塘”的海绵城市总体布局,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于全市44个项目的具体组织中。
据悉,今年,省住建厅将指导武汉市完成300项既定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全省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彭一苇)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