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设报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公民权利行使的重要场所,它能提供一个市民交流、休憩、娱乐的平台,但在我们现在的商品社会中却往往被漠视。”美国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曾如是说过。
当视角聚焦到我国城市的街头巷尾,认真审视城市公共空间里的公共建筑,不难看出这些被“放大”的“细节”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近日,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际建筑师协会(以下简称 “UIA”)职业实践委员会(以下简称“PPC”)中方联席主席庄惟敏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专访时强调:“建筑不仅是坚固、适用、经济、美观的物质,还要注重人文关怀,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正如海特格尔说的,人类要追求诗意的栖居。”
意识从觉醒到转变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本性以及人文关怀、回归本源的问题,但城市设计很多时候仍是在为业主、为政府而做。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建设具有中央地标性质的大体量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多数忽略了人在建筑空间中的感受。
采访庄惟敏,如同在上一堂信息量极大的建筑专业课。被问及“曾经国人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当下有何改观”时,庄惟敏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奥运场馆娓娓道来。
“所谓建筑,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谈到的‘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本原问题。这也是我们建筑创作中一个最主要的宗旨。但是,我们国家的建筑方针从建国初期的‘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的美观’发展到今天又有多少变化呢?另一方面,建筑是权威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例如在中世纪以前,建筑就是以教堂为主,那个时候就是政教合一,教堂就是政治,宗教就是政治。”
“但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一些可喜的变化,部分重要的文化建筑,例如跟民生相关的奥运会的主场,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还会拿出来让老百姓参与投票。所以我说这也是全民意识的提高。”庄惟敏认为维特鲁威说的‘坚固、实用、美观’三点仍适合当下社会,“当下的公共建筑,其实也是时代的产物。既要满足人们诗意的栖居,又要满足功能、安全的需求。”
市场化多元导向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投入到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当中,公共建筑领域也开始出现一股清新的市场风潮。
“大部分西方国家在公共建筑市场化方面有着很成熟的先例。”以新加坡为例,庄惟敏认为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彻底,“产权所有权不都属于政府,这样就使得建筑这件事变得市场化,避免政府在其中过度干预。”
在回顾2008奥运会场馆项目中标的飞碟、射击馆和柔道跆拳道馆时,庄惟敏向记者提到:“奥运会的项目亦是如此。国家体育场虽然是国家的,但是它的招标形式是通过法人团招标,即通过投资、融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等环节组成的团招标,国家在前期出一部分资金,约定的期限之内,经营权全归法人。现在,公共建筑这样的做法也越来越多了。”
城市的发展是多元的,多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追求多样性是人类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本身没错,但是不是要作为建筑甲方,政府看得越来越明白,外行领导内行,实际弊大于利。”庄惟敏希望在公共建筑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竞标,通过竞标的方式参与建设。
与国际接轨
“能不能少一些人为的主观评价?”
我国关于建筑评判标准有前端控制(方案评价)和末端评估,都是请专家作评委。庄惟敏坦言:“虽然没有统计,但我相信由于人为的主观的判断失误给我国建筑层面带来重大的问题和损失,是相当可观的。”
那么,如何避免?
“一种方案就是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评估环节,比如说国家出台的《招标投标法》规定所有的项目都要投招标。我认为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招投标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招标就避免不了人为的评判。”
据了解,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是制订国际执业标准的组织。标准规定通过建筑师作品设计领域内的专业度来评估;其次是进行基于质量的选择程序 QBS ,通过建筑师过往作品的质量综合评估筛选择优而用。
作为UIA的PPC中方联席主席,庄惟敏向记者介绍道,“多数西方国家都在推广此项标准,其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可以使人为因素大大减少。如果在公共建筑方面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减少人为主观评判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误。”
但是,庄惟敏也提出了另一个层面的现实问题, “建筑创作是有规律性的,这个规律就是它是功能、艺术、人文的创作,它要有个性。作为公共建筑或者其它类型建筑,建筑师就要保证它的功能、技术得到安全合理满足,也要允许建筑师有实现自我的表达的权利。但是,当下方案投标都是参照施工投标制订评判的规则,按照此规则通过打分的方式可能就会造成得分高的方案反而平庸,有个性的方案通过打分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