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建设报
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而数十年来粗放的传统建筑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给城市的生态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挫伤。改变传统建筑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使传统建筑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正在成为全社会共识,也成为建筑界不可回避的使命。
建筑工业化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并在日前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绿色房地产健康发展论坛”上成为焦点话题,近百名与会者围绕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为核心的住宅建筑工业化展开了热烈讨论。
工业化,迫在眉睫的革命
来自论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6%。“中国传统建筑模式走到了历史性的转折期,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革命。不改造建筑业,中国的GDP很难‘变绿’,‘美丽中国’就没有坚实的实现基础。”中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总裁唐芬以《工业化,中国建筑的绿色革命》为题,生动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业造成的生态危机和未来中国建筑不可逆转的绿色革命趋势。她的发言引发了全场热议和共鸣。
建筑工业化也称住宅产业化。专家介绍,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房屋,包括楼梯、墙板、阳台、浴室等建筑部品构件均在工厂里面的工业流水生产线上大规模生产。在施工现场,将这些建筑部品像“搭积木”一样拼装组建成整体住宅。这种工业化的生产,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同时,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其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瑞士80%的住宅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
一方面是建筑高能耗,一方面是工业化的节能现实,两相对照,与会专家认为,传统粗放式的住宅建造方式亟待改变,中国建筑业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关键阶段。
经过30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高速度发展,传统建筑模式正在快速没落,中国市场已完全具备接受国际成熟建筑模式的所有条件,目前建筑业的状况固然对实现绿色建筑、实现建筑工业化有不利的一面,但也包含巨大机遇。对于以传统建筑方式建造房屋的企业而言,不管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还是眼前的经济利益上来看,推行建筑工业化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唐芬以及与会的其他企业代表看来,大规模推广工业化是中国建筑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推进绿色建筑的有效途径。
制造绿色,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迈向建筑工业化。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八部委下发关于促进住宅产业化的意见,也就是72号文件,标志着国家推广产业化工作的起步。2006年,原建设部发布实施《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目前已批准远大住工等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号文件”转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要求切实推动建筑工业化。中国建筑的绿色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国家为工业化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政策支持。但论坛清醒指出,目前建筑工业化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原建设部副部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宋春华认为,72号文件对住宅产业化推动比较大,十几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这种进步主要还停留在单向技术和部分物品的层面上,就整体的住宅生产方式来看,没有根本性变化,产品技术含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率都比较低。
专家指出,我国大部分涵盖住宅产业化类别的企业均只考虑推广自身优势部分,没有形成行业整体力量来共同推进住宅产业化,且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和客户对住宅产业化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认知差异极大。于是人们继续在传统建筑模式中盘桓。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742项,总建筑面积只有7581万平方米。很多所谓的“绿色建筑”都停留在概念上,照样是传统的生产施工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强调,中国建筑工业化单靠企业的推动是不够的。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住宅产业化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面临技术门槛高的问题。真正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也只是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企业手中。但要实现住宅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实践应用预制构件装配式集成技术建设住宅。
作为国内住宅产业化领域的专家,梁小青还认为,目前产业化住宅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行业政策标准问题,还有管理体制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包括对它的审批、管理等。
绿色建筑,因工业化而精彩
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作为我国惟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经过17年的探索实践,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集成建筑的工业化率已达到85%,唐芬据此实践经验认为,“如果不能将先进的绿色理念贯穿到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的每一个细节,不能赋予建筑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综合效益,就不能称作是绿色建筑。而工业化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革命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专家指出,评定一座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就该溯源到它的“出生”,工厂造的绿色建筑和工地造的传统建筑,不仅是建筑场地的变换,更是建筑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目前的问题是,住宅工业化在国内尚属于发展培育阶段,整个工业化住宅在整个市场中占的比例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对此,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工业化住宅提高覆盖面很重要的契机就是保障房建设。
宋春华表示,工业化住宅要形成规模首先是提高覆盖面,对此,政府工程应该带头,特别是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这些政府主导的项目。“十二五”期间中央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目前,北京市已经确定将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计划到2015年产业化建造方式的住宅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30%以上,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住宅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城市、农村都将是它的区域,建筑的绿色时代也将随之而来”,唐芬说。
□本报记者 薛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