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但目前地方对城镇化的一哄而上,给人一种“好经念歪”的感觉。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城镇化时,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从各地的城镇化热来看,一些地方对城镇化的规划,并没有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而仍是热衷于圈地造城,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需要。
有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而很多地方对城镇化的热心,更多是出于把城镇化当作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工具来考虑。
国家之所以将城镇化作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并强调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绝非仅仅意在经济增长,而是旨在消除制约中国长期发展的城乡差别、农民和市民差别,构建一个城乡互补和共荣的发展格局,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在这样一个大战略中,扩内需、保增长只是其中一方面。
去年我们的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13。5亿人口计算,农村人口还有6。57亿。假使城镇化率以80%测算,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达到5。1亿,这个人口规模相当于当前1。7个美国、3。6个俄罗斯、4个日本、8个法国。所以,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是一件极其繁重的任务。何况,从当前来看,我们支撑城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二元体制成为制约城镇化的巨大障碍,也缺少建设和管理现代城市的经验。这些都说明,城镇化有远比扩内需、促增长更为丰富和关键的内容,否则,城镇化不但无助于解决目前已有的问题,还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各级政府每年都定有城镇化率指标,并把它与GDP捆绑起来,但这种仅为满足追求城镇化水平数字提高的旧城镇化之路,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铺摊子、不重内涵、盲目无序扩大用地规模,使城市建设中出现很多政绩工程,并造成一些地方“有城无市,有场无市”的“空壳城镇”现象。表现在城市的规模和形式上,则是城市摊大饼似的不断向外扩张,城镇化存在蔓延式发展和空间失控的问题。
可以说,此种城镇化模式对于生活工作于城市的2亿多农民工来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生活改善和尊严提高。因为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无法享受到。另外,对广大的农村和农民而言,旧城镇化的结果是挤压农村空间,优质耕地不断缩小,失业农民在增多。即使是对于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此种城镇化带来的高房价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要当作目的本身。将城镇化当作目的,城镇化内部需要平衡的各种复杂关系,才会去慎重处理,并倒逼政府把人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才会量力而行,防止急躁冒进。
可以说,从中国的国情和政府考核体系来看,城镇化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它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去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