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蛋糕引来“国家队”
新春伊始,武汉城建利好消息不断:一批央企接连看中武汉,投巨资“给力”武汉城市建设。
从3月8日到3月13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武汉市政府签订合同,参与武汉四环线西段、四环线黄家湖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地铁8号线一期、东湖隧道、武汉新港等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其中仅中交集团初期5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已达337亿元。中交集团表示,力争未来5年在汉总投资500亿元。“央企如此密集参与武汉城市建设,在武汉城建史上少见。”武汉市建委副主任张俊勇对记者表示,近期武汉市建委一直忙碌着准备各种资料,全方位对接央企。
吸引央企纷至沓来的,是武汉飞速膨胀的城市建设规模。张俊勇介绍,过去的5年,武汉共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约1400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道路桥梁和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达2800亿元,均为历史之最。
央企涌入缓解资金紧缺
央企大举进军武汉的潮流中,“BT”,这个并不陌生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建项目招标公告之中。“BT”,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模式,即“建设—移交”。在这一模式下,央企不再只是领“工钱”的施工者,而是作为项目的建设方——通过招标等方式,以约定价格从武汉市政府手中获得建设特许权,并在建成后“卖”给武汉市政府,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
中铁、中铁建、中交集团与武汉市的合作模式,基本都是BT等模式。令央企选择这一新“玩法”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差钱”,而历史机遇推动像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黄金期”,随着银根紧缩,信贷规模控制,地方政府从银行已难以贷到大笔城建资金;另一方面,央企目前大批闲资需要“找个好婆家生仔”,而投资中心城市的市政项目被视为收益稳定可靠。今年初,武汉提出要建全国的中心城市,这一政策信号,局内人不可能读不懂。1997年后,武汉相继组建了城投公司、地铁集团、地产集团等,形成地方融资平台。然而,去年下半年以后,国家开始着手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家加强管控后,城投公司自有资金已无法满足城市建设所需。”武汉城投公司介绍,地方政府由此开始寻求与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的合作,以减轻融资压力,BT模式因此成为首选。
有投资就有回报,对央企而言,“BT”显然也是妙举。
中铁大桥局有关人士介绍,BT模式的整体利润数倍于单纯从事施工。作为竞争极其激烈的基建行业,施工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至2%,而在BT模式下企业的利润率可达5%至10%。在BT等模式中,央企的利润来源不只有施工,还可以在利息、工程承包、项目融投资、材料等中间环节,整合各方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此外,BT模式也为企业“找活干”开辟出一条新路,可有效解决企业生产任务不足的难题。
在央企看来,市政项目是政府重点工程,能获得政府多方支持,也是介入武汉的捷径。央企投资的项目基本都是省市、甚至国家重点项目,地方政府显然会全力助推。此外,一个项目就是一座“桥梁”、一个“标杆”,不少央企都希望通过某个项目加强和当地政府的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此来更大规模地进军当地城建市场。
资本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投资机遇嗅觉敏锐,早在两年前,沿海的民营资本就已嗅出商机,一个个大项目先后落户武汉,如今央企排队来汉,且投资并非短平快项目,预示着“武汉机遇”至少应有三五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