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ǒng běi]  

拱北

(陵墓建筑)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中国穆斯林习惯将苏菲派导师、门宦始祖、道祖、先贤等人的陵墓建筑称为拱北。
中文名
拱北
外文名
gongbei
建筑种类
陵墓
管    理
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

拱北介绍

编辑
中国穆斯林习惯将苏菲派导师、门宦始祖、道祖、先贤等人的陵墓建筑称为拱北。
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的墓室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著名的有广州万噶斯的响坟、泉州的先贤墓、扬州的普哈丁墓等。中国内地穆斯林习惯把这类坟墓称为“拱北”,以区别于一般坟墓,表达对先贤、圣者的尊崇。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已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室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墓盖形式外,附设的清真寺、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汉族庭院式建筑形式。
近代以来,拱北多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花卉。
历史上著名的门宦拱北有四川阆中的“久照亭”,宁夏金积的洪乐府拱北、韭菜坪拱北,甘肃张家川宣化岗拱北、兰州大拱北、灵明堂拱北,临夏花寺拱北、大拱北、穆夫提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等。
拱北是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这些拱北的教务,一般都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有的地方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护陵墓等。 [1] 

拱北拱北形制景点

编辑
甘肃省张家川县宣化冈拱北
一、基本情况
拱北,阿拉伯语,意译教主陵墓上的圆顶建筑。宣化冈拱北(又名北山拱北),座落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城以北15华里的北山。是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自清光绪开始,历经三代七十年的建设,使宣化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拱北建筑群,占地47亩。整个建筑仿云南园林建筑风格,倚山就势,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周围苍松翠柏,茂林修竹,肃穆幽静,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居当时国内拱北建筑之首,吸引了自清末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这些建筑在1958年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一空。
约有教众近三十万,大体分布在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黑龙江、吉林以及甘肃境内的兰州、定西、临夏、天水、平凉、陇南等地。
二、历史缘源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马元章(教众称“大太爷”)等人从云南避难来到张家川,在时任武翼督尉、四品花翎李得仓的帮助下落脚北山,暗设道堂,开始了他复兴哲合忍耶门宦的传教历程。清光绪八年(1882年)马元章将第五代教主马化龙(教众称“十三太爷”)的头骨埋葬于此,并为其修建了结构精巧的墓庐,建立了哲合忍耶北山拱北。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弟马元超(教众称“三太爷”)来到张家川,这里成了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讲经、传教、静修干功的基地。民国五年(1916年)正式取名“宣化冈”。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第六代教主马进成(教众称“汴梁太爷”)遗骨由河南开封迁葬于宣化冈。元章、元超相继顺命归真后亦被安葬在这里。三代教主陵墓集中安葬于同一地点这在其它各拱北是不多见的,由此宣化冈拱北也便成了哲合忍耶教众朝拜的中心。
每年这里要举行十多次大型的“尔曼里”纪念活动,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信教群众前来参加活动。
马元章(1885年—1916年),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民国十八年西海固大地震时不幸遇难于宁夏西吉滩,归真后由三弟马元超从西吉将遗骨搬迁于宣化冈。他生前才华横溢,被视为经、汉两通的一代宗教领袖。他们一生留下了许多融合伊斯兰教义、儒道文化为一体的治教、修身、理政的作品,其文笔有气势、有哲理,寓意深刻,刚柔兼济。《省已格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他是书法大家,一生书写了许多阿拉伯文、汉文及阿汉兼融的书法作品,均被广大教众及书法爱好者视为珍品。
马元超(1889年—1929年),他虽不是教主,但由于他主持宣化冈教务以及深厚儒道处世哲学,并且其治教方法、待人态度、言谈举止深得教民的欢迎,他同兄长元章一样留下了许多对联、遗作,他留下的阿文书法作品较多。
三、人文遗迹
清末及民国时期,许多社会名流、军政要人、贤达志士慕名前来游览观光之后有感而发,或赋诗题对,或题赠匾额,或树碑立传,这些珍贵的碑刻碑文、书画墨迹、楹联匾额保存至今,为宣化冈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民国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省长张广建、云南督军顾品珍、军界要人于右任、马鸿逵、白崇禧,爱国将领吉鸿昌、马鸿宾、邓宝珊、冯玉祥等人所赠匾额,以及各地翰林安维峻、哈锐,进士任承允等名人留下的名句佳作。 [2] 
大拱北
大拱北大拱北位于临夏市西郊,与人民红园相邻,是伊斯兰教嘎迪忍耶大拱北门宦始传人祁静一(公元1656--1719)的墓庐所在地,并建有清真寺、花厅、客厅以及经堂室教徒为伊斯兰教徒嘎迪忍耶大拱北门宦穆斯林。[1]
大拱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大拱北第一代当家人妥化清(回族)倡修,祁静一墓庐称“永久之亭”,为中国伊斯兰教嘎德忍耶三大圣地之一(其一为四川阆中市蟠龙山麓,为“西来上人”,29代圣裔华哲·阿卜董拉希的墓地;其二为陕西西乡县狮子山麓的鹿龄寺,为祁静一归真后初葬之地),最初规模较小,后规模渐增,主要建筑有三层八卦墓庐和清真寺、牌坊、影壁、经堂院、碑厅、井厅、客厅、静室、花园等,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成为河州名胜之一。
民国十七年(1928年)毁于兵燹1932年由当家人王永贞、马永观主持开始修复,按原有规模,重建砖木结构三层八卦墓庐、清真寺、花厅、客厅以及经堂室、学校等五院。
1958年被关闭,“文革”中墓庐被拆毁,清真寺等其他建筑被机关占用,后改作红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
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被占用的清真寺等建筑交付拱北后重建了三层八卦墓庐、牌坊式墓庐照壁和一字亭牌坊式大门、“一棵印式”便门、“舒海达依”(意为殉道者之陵园)厅等建筑,恢复了昔日肃穆壮观雄伟重建后的墓庐一层为精巧砖雕,二、三层为飞檐翘角,亭顶为镏金宝瓶摩云,与日争辉前有五间诵经殿,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拱北内砖雕林立,雕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刀法细腻,令观赏者叹为观止堪称临夏砖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现该拱北总占地面积约14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宗教人物 宗教 地理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