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模型

编辑 锁定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演化模型是一种全局的软件(或产品)生存周期模型。属于迭代开发方法。
中文名
演化模型
外文名
Evolutionary Model
概    念
全局的软件(或产品)生存周期模型
类    别
迭代开发方法

演化模型简介

编辑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该模型可以表示为:第一次迭代(需求->设计->实现->测试->集成)->反馈->第二次迭代(需求->设计->实现->测试->集成)->反馈->……
即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快速分析构造出该软件的一个初始可运行版本,这个初始的软件通常称之为原型,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原型进行改进,获得原型的新版本。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可得到令用户满意的软件产品。采用演化模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初始的原型逐步演化成最终软件产品的过程。演化模型特别适用于对软件需求缺乏准确认识的情况。
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包括BA模型以及其他多种扩展模型。
最经典的演化模型为BA模型,刻画了无标度网络形成的两个条件:增长和偏好依附,最终形成的网络符合幂指数为3的度分布

演化模型作用

编辑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要求开发人员有能力把项目的产品需求分解为不同组,以便分批循环开发。这种分组并不是绝对随意性的,而是要根据功能的重要性及对总体设计的基础结构的影响而作出判断。有经验指出,每个开发循环以六周到八周为适当的长度。

演化模型优缺点

编辑

演化模型演化模型的优点

1)任何功能一经开发就能进入测试以便验证是否符合产品需求。
2)帮助导引出高质量的产品要求。如果没有可能在一开始就弄清楚所有的产品需求,它们可以分批取得。而对于已提出的产品需求,则可根据对现阶段原型的试用而作出修改。
3)风险管理可以在早期就获得项目进程数据,可据此对后续的开发循环作出比较切实的估算。提供机会去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增加项目成功的机率。
4)大大有助于早期建立产品开发的配置管理,产品构建(build ),自动化测试,缺陷跟踪,文档管理。均衡整个开发过程的负荷。
5)开发中的经验教训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下一个循环过程,大大提高质量与效率。
6)如果风险管理发现资金或时间已超出可承受的程度,则可以决定调整后续的开发,或在一个适当的时刻结束开发,但仍然有一个具有部分功能的,可工作的产品。
7)心理上,开发人员早日见到产品的雏型,是一种鼓舞。
8)使用户可以在新的一批功能开发测试后,立即参加验证,以便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反馈。
9)可使销售工作有可能提前进行,因为可以在产品开发的中后期取得包含了主要功能的产品原型去向客户作展示和试用。

演化模型演化模型的缺点

1)如果所有的产品需求在一开始并不完全弄清楚的话,会给总体设计带来困难及削弱产品设计的完整性,并因而影响产品性能的优化及产品的可维护性
2)如果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的话,这个生命周期模型很可能退化为一种原始的无计划的“试-错-改”模式。
3)心理上,可能产生一种影响尽最大努力的想法,认为虽然不能完成全部功能,但还是造出了一个有部分功能的产品。
4)如果不加控制地让用户接触开发中尚未测试稳定的功能,可能对开发人员及用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