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晓光人物经历
编辑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 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全中国的石油地质研究,获得多项奖励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1978年,辽河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第一完成人;1980年,辽河曙光古潜山油田发现,获石油部油田发现奖,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质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为第一完成人。
指导国外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探,对国外数百个项目进行评价,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3年,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2005年,迈卢特盆地快速发现大油田的配套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一完成者。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晓光荣誉
编辑2003年获得孙越崎能源大奖
[1]
童晓光人物成就
编辑童晓光动荡的青春
1935年4月8日,童晓光出生于浙江嵊县(现改称嵊州市)下王村,童晓光的童年时期正好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日本侵略者一把大火烧毁了整个下王村,童晓光随着一家人流离失舍,到处流浪,在非常动荡的环境下上完了小学,1949年1月考上嵊县中学。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48年就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并于1949年参加解放军,受他们的影响,童晓光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党和政府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干校时,童晓光积极报名于1951年4月参加解放军。1955年1月转业到杭州工作,同年作为调干生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59年本科毕业。根据组织分配,师从本系的郭令智院士,为大地构造专业研究生,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苏北地质构造,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应用了石油勘探部门的地球物理资料和钻探资料,从而对石油勘探发生了兴趣。1964年初被分配到大庆油田研究院,从此将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作为毕生努力的方向。
童晓光开拓者
1966年童晓光受大庆油田和石油部派遣,开始对下辽河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完成了对下辽河地区油气勘探远景的初步评价报告。根据这一报告,国家计委决定由石油部接替地矿部负责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从此时起一直到1979年的十三年间,童晓光一直从事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和勘探部署的研究,是辽河油田的开拓者之一。
勘探初期辽河油田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震资料品质差、钻井资料少,童晓光等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结合重磁力资料,明确认识到勘探的重点要从前人以东部凹陷为主转移到西部凹陷,从背斜圈闭转变为以断块圈闭为主。
1969年以前辽河油田没有地震队,缺乏最重要的勘探技术支持。童晓光利用1968年夏天去大庆汇报工作的机会呼吁大庆和石油部安排地震队来辽河油田,结果争取到了地震队在1968年冬施工,落实了西部凹陷的兴隆台构造。1969年春确定了探井井位,发现了兴隆台油田,打开了辽河油田勘探新局面。
童晓光在辽河油田勘探的最大成果是辽河西斜坡勘探,他在2口探井发现为基础进行了西斜坡地质特点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潜力的研究,指出辽河西斜坡形成了多套含油层系和多种油藏类型复合的油田群。油气富集程度高,远景资源量达到十亿吨,这一认识成为石油部进行西斜坡石油勘探会战的理论基础。
童晓光在辽河油田工作期间,始终是年度石油地质研究报告的编写者和勘探部署主要制定者之一。由于对辽河油田的贡献,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石油部东部地区科学大会奖和辽宁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并被评为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1979年10月,童晓光被调入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进行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和油气聚集规律的研究,参与了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的建立。
童晓光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首先从基础地质开始。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条件不同于世界上著名的裂谷盆地如西西伯利亚、北海、松辽等盆地以坳陷期沉积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渤海湾盆地每个凹(断)陷是独立的成油单元,油气的聚集纵向上受前古近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个构造层控制,在平面上受构造带和岩相带控制,包括斜坡带、深陷带(和中央隆起带)、陡坡带,在每个层系和构造带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它们的叠加可以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区。由于新近系的沉积由四周向中心迁移,在渤中地区厚度最大,这个层位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渤中及相邻地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到了上世纪中期渤海湾盆地发现了大量油气田,年产量已超过5千万吨。“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童晓光是该报告三人编写小组成员之一,也是向专业评审组和国家评委的报告人。
中国的油气以陆相生油著称,由于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地质特点有较大差异,研究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陆相盆地的沉积边界与盆地边界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海相沉积区范围很大,往往包涵若干个盆地,这种特点使相同沉积面积的情况下,陆相盆地的沉积边界多和长度大,而每个边界的相带比较窄,相变比较快,并使碎屑物质易于进入湖盆中心。构造运动形成地层的超覆和退覆,气候的季节性变化造成水进和水退,从而使陆相盆地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中国东部盆地几乎全部是裂谷盆地,以拉张应力场为主,挤压作用弱,一般缺乏形成大型和高幅度构造的地质条件。进一步促使岩性地层圈闭的保存。大型湖盆三角洲前缘砂体,深湖相的水下扇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盆地的斜坡带有利于形成不整合油藏和地层超覆油藏。斜坡的上倾部位还可能形成沥青封堵的稠油油藏。
地层油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古潜山油藏在裂谷盆地中最发育,由于裂谷盆地中的烃源岩可以侧向与前裂谷期的地层接触,因此除形成地貌型的古潜山油藏外,还可以开成构造型的古潜山内幕油藏,具有巨大的储量规模,还可以有高产的储层,以碳酸盐岩潜山潜力最大,对非碳酸盐岩地层,如果有较发育的裂缝系统存在也可以形成古潜山油藏。潜山油藏勘探首先要寻找前古近系地层的碳酸盐岩分布区,童晓光通过编制前古近系古地质图的方法确定有利地区。
童晓光是“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侧研究”项目的第三完成人,也是报告人,在1983年全国隐蔽油藏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产生较大影响,获得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全国陆地大范围寻找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进行科学探索井钻探,童晓光作为该项目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科学探索井的地质设计和实施,完成了台参1井和陕参1井两口探井的设计和钻探。
台参1井位于吐哈盆地。童晓光作为该探井设计的审核人,复查了该地区的老探井,发现附近的台北1井在靠近井底的层位存在侏罗系油层,该井与设计钻探的圈闭较近,有可能组成一个较大的构造圈闭,建议同意此井钻探。在钻井过程中又深入现场,解决疑难问题,当钻井工程发生困难,但已钻达主要目的层侏罗系的情况下,建议提前完钻,经测试获得商业性油气流,发现了一个中等规模的油田,揭开了吐哈盆地油田勘探的序幕。
陕参1井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晚元古代以来长期发育的克拉通盆地,但油气勘探一直局限于上古生界以上地层,特别是中生界地层,对下古生界及元古界地层基本上没有涉及,预测奥陶系以下可能存在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奥陶系顶面可能存古地貌气藏。因此,以上述层系为对象,寻找有利地区部署科探井很有必要。童晓光经过研究认为中央隆起东坡比较有利,选择了其中一个构造,并加密了地震测线后确定井位,钻探结果在奥陶系顶面发现高产气流,后来证实是一个大型古地貌圈闭的气田,打开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童晓光大漠勘探
童晓光依据前人多旋面构造运动和两种体制、两个时代盆地的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叠合盆地的概念,1989年初童晓光被任命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和地质研究大队长,他就把叠合盆地的概念,应用到塔里木盆地的勘探。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结构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不仅存在不同时代和性质盆地的叠合,还存在不同时代和性质盆地的复合。在塔里木盆地存在下古生界、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四套成藏组合,在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前陆盆地发育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第三系两套成藏组合。在塔里木盆地主体克拉通盆地中发育下古生界、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三套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具有不同的成藏规律、有利分布区和工程条件。童晓光根据当时的地震技术条件和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地质特点,提出要重视石炭系勘探,并对石炭系东砂岩成藏组合做了比较深入研究,在勘探中起了明显作用,发现了塔中4东河砂岩油田。童晓光在塔里木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内,领导完成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的研究,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童晓光跨国油气勘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对石油供给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然而童晓光却进行了冷静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油气需求也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中国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石油的供需矛盾必将出现。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童晓光在国外考察时发现,完全可以用去国外勘探开发油田的方式实现,因此早在1988年他就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了在世界范围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建议。1989——1991年由于去塔里木油田工作,暂时停止这一问题的思考。1992年开始又对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基本结论是中国油气资源总量较丰富,而人均相对贫乏,必须利用国外资源,世界油气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丰富,并且存在许多合作勘探开发机会,从1993年开始以内部参考和文章的形式将上述观点发表,起到了舆论先导作用,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且利用国外油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渐成为我国石油界和经济界的共识。
1993年童晓光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局副局长兼总地质师,领导国际化经营的地质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对世界石油地质和油气分布情况的了解。基于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选区的实际需要,童晓光1997年领导了中油集团公司重点科技项目(跨国勘探开发的目标选择和评价研究),首先选择世界上一批重点盆地进行研究,接着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除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各个国家,分为五个大区,编著了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图集,成为跨国油气勘探开发选区和评价的工具书,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童晓光又进行了世界各国投资环境和合同条款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重点国家选择的十条标准和排序。如独联体国家从资源条件俄罗斯应成为首选对象,但根据十条标准综合分析哈萨克斯坦应作为首选目标,有效指导了合作国家和项目的优选。比较系统研究跨国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包括世界勘探开发市场的竞争势态、难点和风险,提出了21世纪初期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的12个战略问题,并公开出版,是这一领域较为系统的最早出版的著作。
童晓光海外油气勘探
国外勘探开发项目的确定最终决定于对项目全面科学的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1997年跨国勘探开发初期,童晓光亲自领导评价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的私有化项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很短时间内抓住储量、产量和公司财务等几个关键环节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评价,已为十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所证明。
在苏丹,两个盆地经过美国一家国际石油公司长期勘探,因效果不佳放弃,中石油先后获得了这两个盆地的三个区块,在童晓光指导下勘探取得突破。苏丹穆格莱特盆地六区块是中石油最早进入的区块,此前一家美国公司勘探十年,共打了32口探井,把22口井集中在一个构造单元,由于没有重大发现而放弃,童晓光研究了这家公司勘探失败的原因,把勘探的重点转移到不被重视的另一个凹陷,一举勘探成功。1、2、4区块是又一个勘探项目,先前的作业公司在1、2区块虽取得了较重要发现,中石油进入后短短几年时间发现的储量是过去的二倍,特别是4区块,过去一点没有发现,在童晓光指导下,正确确定主要勘探目的的层,很快突破了4区的勘探。迈卢特盆地一家美国公司经十年勘探仅发现一个小油田,认为没有经济效益而放弃,中石油进入后,通过研究确定了主力凹陷和主力成藏组合,并选出钻探目标,一举发现了世界级大油田,这三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中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和供需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的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童晓光围绕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外,同时进行世界油气供需发展趋势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1、常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廉价石油逐渐向中东集中,世界非常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潜力大、技术成熟,主要决定于油价,在2030年之前,不会因石油资源不足而产量下降。2、天然气的常规和非常规资源都很丰富,同样热当量的天然气价格大大低于石油,而且碳排放量又低于石油,未来20年天然气的产量将以较快速度上升。3、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加快,在总能源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但在2050年前不可能超过化石能源。4、由于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快速增长,经济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影响满足中国石油进口需求的可能性很小,但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长期存在。从而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提出了中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宏观预测。
后记
童晓光40多年学术生涯是从基层油气勘探开发单位做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成为他的最大特点。他把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密切结合,研究成果直接指导勘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研究范围,在跨国勘探开发遇到的不仅是地质问题,因此同时还研究投资环境和战略问题,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学术活动中贯穿了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观点,在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理念上不断创新。童晓光成就最大的时期是跨国油气勘探开发,1993年进入这一领域,他已经58岁。1997年做成第一个项目——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私有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和投标时已经62岁,苏丹三大勘探项目的最大成功在2002年,己到67岁。
童晓光出版专著
编辑童晓光,窦立荣,田作基,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5]
童晓光,高泳生,张湘宁,中国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技术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8]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 参考资料
-
- 1. 第十二届获奖名单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引用日期2017-10-26]
- 2. 我为祖国献石油——记著名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童晓光院士
- 3. 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非洲地区分册)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4. 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亚洲太平洋地区分册)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5. 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研究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6. 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7. 海外油气田新项目评价技术和方法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8. 中国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技术论文集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 9. 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地质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03-08]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