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京工程学院
英文名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    称
南工程(NJIT)
创办时间
1915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    性
卓越计划
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所属地区
中国南京
现任校长
史金飞
知名校友
沈国荣黄永达朱共山
主管部门
江苏省
硕士点
2 个
校    训
学以致用
校    歌
《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主要院系
机械,电力,自动化,建筑,计算机,能动,通信,经管,艺术学院
学校地址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
学校代码
11276
主要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7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
国家特色专业
电气、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编辑

南京工程学院机专历史

历史沿革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1933年,原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该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
1950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更名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
1953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上海开校
同济附设机师科(1915~1933)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33年,原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其全称是“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设机械、土木两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4年,其培养目标是机械和土木中级技术人员,面向全国招生。同济高工第一任校长为梁鋆,先后担任校长的还有唐英、祝元青、胡兆瑛、朱振德
同济高工时期(1933~1953)
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浦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暂设机械、土木两科。
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多,成绩好,学校不忍舍弃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将学制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旧址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旧址(13张)
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迁址江湾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由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抗战迁校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 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1950年12月,同济高工与同济大学分开,隶属于华东工业部领导。同时调整学校组织机构,设教务、辅导、总务三处,人事、财务两室,机械、土木两个专业科和实习工厂。华东工业部任命朱振德教授继任校长,蒋式良任机械科主任,胡璘任土木科主任,吴忠道任实习工厂厂长。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和学校扩大招生的需要, [3] 
迁回南京
1951年7月学校迁至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办学,1951年9月1日,华东大区撤销,同济高工直属国家机械工业部领导。1953年7月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1954年,南京机器工业学校改名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新建位于童家山1号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落成。此后南京童家山1号(现为江苏省委党校学员宿舍)一直是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庆贺。
同济高工从1915年筹备至1953年的35年间(其中1930—1932年未招生),土木与机械两个专业共计毕业学生为1132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非常欢迎。如1949年毕业的学生由纺织厂、兵工署、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空军司令部等处争相录用,有时甚至数厂争用一人。这在当时相对一般学校“毕业即失业”的社会中,是不多见的。同济高工毕业的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校时能“学其所用”,毕业后复能“用其所学”,同济高工许多学生岗位成才的事绩,不仅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肯定,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济高工办学方向的正确。 [3] 
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51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由上海市迁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00号。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发展为两所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的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校址仍在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该校1980年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校址选在南京市鼓楼区童家山1号,该校1958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4] 
1953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招收300名学生,学制3年,设金属切削、锻造和铸造3个专业。每个专业2个班,每个班约50人。
1954年09月,锻造专业调整为机车制造专业,铸造专业调整为车辆制造专业。(专业调整的背景是我国机车车辆工业归属的变化。我国的机车车辆工厂,1949年10月至1952年08月归属铁道部厂务局,其中的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于1952年08月至1958年07月,先后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局和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管理局,而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则于1952年08月至1953年08月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1953年08月至1958年07月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1958年0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及其下属的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划归铁道部,并与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管理局及其下属的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一起,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在如此背景下,195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自己所属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开设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学校于1954开始招收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新生,为了更早地向机车车辆制造工厂输送专业人才,就在1953年入学的在校学生中,选调一部分学生从1954年起改学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这样,南京机器制造学校首届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学生的毕业时间,可提前到1956年,而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机车车辆制造专业学生毕业时间则是1959年,比南京机器制造学校要晚3年。
1954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招收500名新生,学制4年,其中金属切削专业4个班约200人,机车制造与车辆制造专业各3个班约150人。
1955年学校继续在南京招收学制为4年的金属切削、机车制造与车辆制造专业新生。
1957年07月,1954年入学的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迁往大连,归属大连机器制造学校(现大连交通大学)。
1958年04月,1955年入学的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也迁往大连,归属大连机器制造学校。(大连机器制造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01月建立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为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该校1957年07月改名为大连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07月划铁道部,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随后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为机车车辆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1961年01月直属铁道部领导。)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继承同济高工衣钵的两所院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和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6月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从此南京工程学院开始了江宁大学城新阶段。从1954年开始到2006年结束,学校在童家山经历了光辉的52年历史。南京工程学院前身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并且是全国首创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校,奠定了学校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康尼公司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学校在机械工业部与德国巴——符州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南京数控培训中心。

南京工程学院电专历史

历史沿革
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
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学校溯源
1946年9月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苏州高工)创建,简称“苏高工”,初设时设立四科,分别为商科、机械科、土木科、电机科。
1949年,苏州解放,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1950年8月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27年的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并入苏高工。许乃辛等先后担任苏高工校长。1951年学校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主管,后来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紧接着1952年学校再次由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于江苏省。
调整变革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调整,学校很多专业划出学校参与其他高校的组建。
1952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机械科)参与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发展成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53年学校接到上级通知,商科停招。
1953年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化工科)参与合并组建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后发展成为浙江工业大学。土木科调至建工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现苏州科技大学)。
一脉相承
1953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唯一剩下的电机科改建为苏州电力学校。 [5]  同年10月在南京征地233.5亩建设新校区(即原南京工程学院草场门西校区),1954年苏州电力学校(大部分)迁往南京,并改建为南京电力学校,苏州电力学校(未迁走部分)改建为电力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 [6]  ,1958年电力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苏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03年与其他高校合并组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电力学校
此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4号一直是南京电力学校的校址所在,与南京艺术学院一墙之隔,而后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电网监控技术等四个专业先后被国家教委批准进行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和学位特色。该校还被评为全国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学校于1986年升格为南京电力专科学校。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92年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选评,首批跨入了国家级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的行列。 [7]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草场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51年。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学校

1983年,南京工业学校创建,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
2001年3月,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2003年,南京工程学院江宁大学城主校区开工建设。
2005年11月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老校区置换协议签字仪式,从此南京工程学院石头城下时期结束。
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
2010年,南京工程学院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8] 

南京工程学院办学条件

编辑

南京工程学院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8月,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17张)
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学院、数理部、体育部等18 个二级学院(部)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 [9] 

南京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8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多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近300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50.9%。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47人;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和“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术创新团队1个,优秀学科梯队4个。 [10]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11] 

南京工程学院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8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占比达4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已成为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部级精品教材13部,主编出版特色系列教材318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5部,入选数量在江苏省高校(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排名第三,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2007 年,学校连续8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0]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13]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14]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16个): [15] 
专业类名称
专业名称
所在单位
立项时间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系
2012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2年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系
2012年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网络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16] 
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2个):机械类、电气类专业 [1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18-19]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21]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22] 
部 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 别
获奖时间
材料工程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贾俐俐
省级优秀课程群
2002年
材料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
王章忠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
韩志军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C 语言
廖 雷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丁轲轲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耿苏燕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张 杰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数控原理与系统
朱晓春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刘秋华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微机原理及应用
朱晓春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黄 坚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23]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杨志忠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24]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杨志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数控原理与系统
汪木兰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耿苏燕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郁汉琪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刘极峰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电机学(第二版)
牛维扬/李祖明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廖 雷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5] 
成果名称
主持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金官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健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眭法川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惠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胡汉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丁轲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工业自动化系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0年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徐锦康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芙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熊志卿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陈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丁轲轲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朱晓春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贾俐俐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韩念杭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刘秋华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林长圣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郁汉琪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控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6]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27] 

南京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 [10]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28-29] 

南京工程学院交流合作

工程印象
工程印象(14张)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10] 

南京工程学院学术研究

编辑

南京工程学院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
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30]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31]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32-33] 

南京工程学院科研成果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19张)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科研经费到款1.63亿元,2007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5896万元。2007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4.5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
2012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近12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前15位。 [10] 

南京工程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8月,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3.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量20835GB。 [34] 
学术刊物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35]  [36-37] 

南京工程学院校企合作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
如画南工程
如画南工程(19张)
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9730.20万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8840.05万元。 [38] 

南京工程学院校园文化

编辑
校训校风:学以致用
内涵致:使达到。“学以致用”意即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话为“学而时习之”,又说:“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孔子有句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亦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西汉扬雄的《法言·学行》中说:“学:行之,上也。”将能付之实行的学习奉为上等;王夫之的“躬行为启化之源”、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研究学问要重视亲身实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晚清的黄炎培则是近代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学风的著名学者。 [39] 
校歌
2009年9月至11月学校在全校师生员工、校友中开展了校歌歌词征集活动,并特邀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葛逊教授对收集到的作品进行了再创作。 [39] 
方山脚下鲜花绽放,
天印湖畔白鹭翱翔。
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知识殿堂书卷飘香,
莘莘学子青春飞扬。
知行统一,创业创新,
团结奋进,蓬勃向上。
南工啊南工,腾飞的南工,
托起星辰培育时代栋梁。
春满校园惠风和畅,
人才摇篮桃李芬芳。
薪火相传穿越沧桑,
科学发展播种希望。
学以致用,奋发自强;
校企结合,谱写华章。
南工啊南工,自豪的南工,
奔向未来铸就新的辉煌!

南京工程学院知名校友

编辑
姓名
  
职务姓名职务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黄永达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
费圣英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朱共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王海斌广东鹰泰集团董事长秦升益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 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功尤厦门银华机械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文龙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卓洪树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副主任石延森大唐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黄卫国原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李树青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罗超国华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顾干华电江苏分公司党组书记
陈建社国电江苏分公司纪委书记施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少明广东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牛汝涛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总会计师
王国才浙江广立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寒甲骨文(中国)公司高级顾问 [40] 
孙守林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杏桃全国劳动模范
黄敖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1]  顾精彩河北邯郸恒山公司总工程师 [42] 
张存亮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43]  张刚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副所长
郁汉琪南京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主任 [44]  周关华杭州市电力局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周永南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胥传普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沈国民国电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钱大阜华电江苏分公司副总工程师
吴志明华润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崔少银国信连云港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强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吉立东华电江苏分公司思政部主任
李宪强国信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希平江苏省燃料总公司副总经理
孙志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平华能武汉阳逻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国庆中电投清河电厂党委书记胡文龙江苏省电建一公司党委书记
张展和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范新军国电谏壁发电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朱永超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培富徐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巨勇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鲁 超华能瑞金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 瑛大唐下关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存敬南京华润板桥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 聪江苏巨力钢绳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万里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45] 
董德华江苏省电力通讯公司党委书记丁万奎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庆方天科技公司总经理马奇胜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邹建忠南京供电公司工会主席周志刚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
马爱杰扬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宋建华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
张绍宾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孔珍宝淮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温瑞华连云港供电公司总经理梁少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申泉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兼国电南自总经理特别助理蔡信杭州市电力局 副局长/正处
王加兵淮阴发电厂纪委书记张真林高淳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朱承志常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马灿明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郑建华昆山市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顾海林太仓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魏义昌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蔺华邳州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李庆宝丰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戚正强宜兴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储政伟江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沈建朝溧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云丹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周震句容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封志宏泰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褚鑫姜堰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郭金根兴化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田平海安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朱建宝海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陈仲兴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包重华东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唐云大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单小明建湖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陈跃光射阳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成志明阜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袁航滨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耀东响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夏振华金湖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晓冬盱眙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李广玉洪泽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朱维成涟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李胜利沭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洪涛泗洪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郑伦先泗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殷开龙东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文益佃灌云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孙涛灌南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会斌安徽南陵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金跃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供电局副局长许永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供电局副局长
刘振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电力局副书记王土福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电力工业局局长
胡振等温州电业局瓯海供电分局局长吴栋发贵州省都匀市丹寨县供电局局长
史磊贵州省都匀市贵定县供电局局长吴天明上海申瑞电力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吴佑顺扬州北辰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伯敏 [46]  南京和善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领导

编辑

南京工程学院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赵立法
党委副书记:史金飞
党委副书记:刘志远
党委副书记:曹雪虹 [47] 
学校领导
院长:史金飞
副院长:杨征宇
副院长:朱晓春
副院长:张仰飞
副院长:曹雪虹
副院长:郑锋 [48] 

南京工程学院历任领导

并校之前
机专党委书记 [49] 
年份
机专校长
年份
张文心
1953
1949.04-1952.07
石流
1954-1964
王蓉孙
1953
印群
1965-1968
林铠
1953-1954
1979-1983.09
石流
1954-1964
黄锡森
1983.9-1991.9
贾其锐
1965-1968
陈行毅
1991.10-1992.12
曹志超
1979-1980
赵小东
1993.9-1996.7
袁友忠
1981-1983.9
张义为
1996.8-2000.9
1983.9-1991.9
——
——
1991.10-1996.07
——
——
1996.08-2000.09
电专党委书记
年份
电专校长
年份
徐咸震(学生)
1952.09-1953.01
俞遒章
1954.05-1954.12
李冶
1953.02-1954.02
1956.03-1964.05
席文彤
1954.03-1954.07
韩丽云(主任)
1969.05-1970.04
叶景舟
1954.08-1956.07
洪百川(主任)
1974.02-1974.08
韩丽云
1956.08-1970.04
张正予
1979.07-1981.11
洪百川
1974.02-1976.03
1981.12-1983.05
张正予
1979.07-1983.06
1983.06-1986.05
徐忠
1984.10-1986.06
1986.06-1992.10
林叔明
1987.02-1997.11
1992.11-2000.9
1997.12-1999.09
——
——
并校之后
党委书记年份校长年份
赵忠令2002.01-2007.01陈小虎2000.10-2010.04
吴建华2007.01-2016.09孙玉坤2010.04-2018.03
史国君 [50]  2016.09-史金飞 [51]  2018.03-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收起
词条标签:
中国高校 公办高校 理工类高校 地方所属高校 江苏高校 本科高校 学院 社会 学校

哎呀,运营同学,这个模块离家出走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