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 崇圣寺三塔
- 外文名称
- The Chongsheng Temple And The Three-Pagoda
- 别 名
-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 所属地区
- 中国西南
- 地理位置
- 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
- 气候条件
- 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 始 建
- 公元824年—859年
- 高 度
- 塔高42.17米
- 所属城市
- 云南省大理
- 所属景区
-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
崇圣寺三塔历史沿革
编辑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风景(19张)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3]
。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崇圣寺三塔建筑结构
编辑崇圣寺三塔千寻塔
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形。
塔基
基础深度,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
按千寻塔座落在洱海冲积平原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成功的。
上层台基高1.85米,宽21米见方。砖石混砌圭脚、上枋用青石,其余条砖砌。束腰隐起问柱、壹门牙子。压面石不甚规整,宽55厘米、厚15厘米。无栏板、望柱。台面三层条砖交叉斜铺。下层台基随地势前高后低。毛石砌,明成化年间增建青石栏板、望柱。栏板高80厘米,宽120~150厘米不等,中间镂空作花纹,雕工粗糙,无地伏、寻杖。望柱高1.2米,四隅望柱头圆雕坐狮,其余刻桃形。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如屏,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
塔身
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据李元阳题记(嵌崇圣寺南塔上):“明正德甲戍地大震,城堞屋庐为摧,独三浮屠无恙,然已罅拆,嗣是风雨飘摇,日益剥泐。嘉靖庚戍间六月六日余乃补甃甲塔,复作木骨,凡百十竣工,又三年,癸丑始克重葺左右二塔,秋初经始首尾历五月”。2~8层塔身宽10.35米。较第一层每面窳出25厘米。2~14层塔身(不包括塔檐)贴面砖一层,砌法先自塔身下部与塔檐连接处包砌平座,贴塔身包砌顺砖一周,上顶菱角牙子,高度70~120厘米。贴面砖44×20×5.5厘米,光平无纹印,白灰浆胶结。无论排砖方式、胶连材料和砖的颜色质量与老塔身迥然而异,对照李元阳“补凳甲塔”记载,当为明代所加补贴面砖原因,或与抗震加固有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地大震,城中墙屋皆倾仆,中塔裂二尺许,人谓塔将复合,旬日复合。”无独有偶,西安小雁塔明成化地震亦“裂而复合”。然千寻塔裂缝并未复合,缝宽10余厘米,穿过塔心前后左右贯通。由于外观因素,在加固时1、15、16并未贴砌。贴砌面砖层后中腰粗壮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敦厚坚实。
塔门及一层塔心修缮前,卵石、碎砖填充封闭,外嵌清光绪十九年碑刻。“自建浮屠经五代重修佛塔证三乘。”一层塔身上部东、南、北三面各嵌石碑一通。高3.6米,额镌坐佛五尊,座雕莲花,碑面书刻梵文经,大部风化剥蚀。惟西面留170×110厘米“窗口”。塔门及窗口均为平顶木过梁,清末毁于火,光绪年间无力大修,封堵弃之。
2~15层每层檐下正中依南北、东西向交错设置券洞、券龛。尺寸随塔身自下而上递减,2层88×62厘米,15层66×47厘米。洞通塔心,龛深27-~71厘米,原供铜像早已无存,现有石雕佛像大部系明代作品。洞龛两侧约2米,塑砌单层塔形龛各一座,莲座,迭涩檐、庑殿式瓦顶。龛心嵌汉白玉梵文经一片。顶层实心,有龛无洞
塔檐结构,先自壁面迭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单砖迭11~14层。悬挑深度69~136厘米。塔檐断面略有凹进,呈“枭线”。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各层塔檐迭涩层数、出檐深度均不同,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
塔心3.27×3.35米,四壁垂直,形若空井。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顶盖石质,20×20厘米。15层内壁墨书:“嘉靖十九年大塔内倒……同年起工发修”和工匠姓名。所谓大塔内倒,系指穹窿顶东壁部分倒塌,曾埋砌木挑梁五根,此外,塔心尚残存木梁31根,断面28×20厘米,依南北、东西向呈井字形交错排列。梁距壁面约1米,原铺楼板,经碳14测定,木梁年代距今625±65年,与李元阳题记中“复作木骨”的记载一致。按大理地区的佛图寺塔、宏圣寺塔亦有井字梁而无楼梯、楼板,其功能近似支撑桁架,增强塔身的稳定性。千寻塔虽属天然地基,塔基又浅,但塔壁宽厚,龛、洞断面小又交叉错位,整体性尚好。
塔身通体涂白垩7~8层,白灰剥落处隐显古老的土朱色。塔身“补甃”前抹白灰1~2层,最迟明正德前已呈白塔。
塔顶与塔刹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塔刹。“民国十四年大理地震,崇圣寺塔顶震落帆”仅存铜质覆钵及外裹铁圈盘。须弥座高1.23米,上宽2.56米,下宽2.96米。柬腰包砌条砖一层,厚59厘米。依粘结材料、砖型号推断,亦为明代“补整”。覆钵大口向下,底径2.28米,钵底向上收缩成一直径50厘米的圆口。覆钵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钵上阳刻八叶莲花纹图案。覆钵外围裹八格扁铁圈盘,扁铁4.5×1.8、4 x 0.7厘米,锻打铆接,形状似覆钵。扁铁上有等距规整铆钉孔,据佛图寺塔塔刹形象分析,该圈盘外裹紫铜鎏金莲瓣。钵面上埋铸铁挂环8副,分内外两圈,外圈四环上立“铁柱”固定伞盖,内四环拉铁链。覆钵里面,中心柱基座部分是一个深3.47米,35厘米见方的铜柱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残长1.1米,连中心柱,下节长2.77米(包括接口搭接部分)。1978年在该处清理出各类文物400余件。柱筒埋入16层塔檐深1.67米,其余部分包砌在塔顶须弥座内。为了增加基坐的稳定性,在须弥座下皮埋设120×60×23厘米条石夹板箍一层,其上套置内外铁“笼”两件,埋砌在须弥座内。
塔顶四角端残存骨架一具,高68厘米,向前弯曲,铁架外包鎏金铜皮。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称千寻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佛图寺塔、宏圣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装饰,是云南早期密檐塔特点之一。
崇圣寺三塔北(南)塔
北塔距千寻塔70米,平面八角形,中空,密檐十层砖塔。塔身高(台基上皮至塔刹端)39·42米。台基高077米,总高42.19米。北塔(包括南塔)塔身塑砌莲花、斗棋平座,形式繁多的塔形龛及团莲、倚柱等,外观轻盈华丽,和千寻塔庄严雄伟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不同于唐代密檐砖塔,和辽金塔亦有差异。
塔基
北(南)塔台基部分经近代重修,已非原来面貌。上层台基宽9.4米、高1.85米。下层宽12米、高40厘米。浆砌片石白灰构缝。单阶十级西向。
塔基深2.9米(58皮砖)。上1.9米较为规整,距塔身约50厘米,基本垂直。排砖方式以顺、丁砖。1.9米以下改为45。斜铺,逐层放脚。基底面积约80平方米,是塔身截面积的2.5倍。按型制分析,该塔台基原似砖砌须弥座,上承塔身。双重片石台基按箱内回填的大理石碴推测,是清末、民国初年重建。
塔身
第一层塔身宽5.36米、高4.4米。2~10层塔身高1.3~0.6米。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嵌碑,文字漫漶不辨。二层八面券龛,高70厘米、宽31厘米、深33厘米,内供红砂岩石雕立佛、坐佛各一尊。释迦佛通肩大衣、莲座。观音像金冠、胸网缨络,带臂钏,下着薄裙。和剑川石钟寺造像极相近。三层以上塔身装饰有三种,3~7、9层依次塑砌单层、三层,方形、圆形、五面形塔形龛,龛内原供铜佛一尊,高15厘米,结伽趺坐,通肩大衣,螺髻。造像手指纤细,施无畏印。八层东西、南北向砌置券洞,直通塔心。其余四面假直楞窗,高42厘米、宽52厘米,每窗五楞。第十层窗、龛相间。平座形式两种。2、3、5、7、9、10六层施莲花座,其余三层作斗棋平座。八角葫芦状倚柱。
出檐深度0.76~1.3米,塔身通涂白灰,檐下每面抹团莲一朵或各种人物像,莲心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后代重修所为。
修缮中发现塔心方形,净空80厘米。基座上皮(即首层塔身底)开始空心。和千寻塔一样,内壁垂直。至第八层收顶,以上实心。塔心自下而上隔7~8皮砖埋砌10×5厘米木枋一根,交错成十字状。枋中有2厘米圆孔,居塔心正中。中穿直径2厘米圆柱一根。心底正中突起方砖两层,下层砖面上有塔身分角墨线,上层中圆洞,固定塔心柱。该塔密封空心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实心、空心的争论。
塔顶与塔刹
10层塔檐檐口以上内收119厘米砌八角刹座,高50厘米。塔刹高4.85米,中心柱方形铁柱,固定端埋深2.68米、通长7.48米。柱底10×10厘米、柱头2×2厘米。为了增强中心柱稳定,塔刹基座以下的砌体内埋置20~23厘米大条石三层,层距55.71厘米。条石中心凿孔固定铁柱。
塔刹由三层葫芦一层伞盖组成,葫芦直径自上而下分别为69、82、100厘米,紫铜鎏金。伞盖残,依南塔径约2米有平出无升起,形若伞状。脊端饰桃形鎏金面叶,八角垂铜带,断面420.8厘米,鎏金,各悬挂铎铃8只
[6]
。
崇圣寺三塔总体
三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满堂基础。均无“地宫”。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北(南)塔刹加上相轮即为千寻塔的塔刹形状。中心柱以大石条稳固作法更是雷同。崇圣寺三塔及大理地区的宏圣寺塔、佛图寺塔塔檐层数,一反奇数惯例,均为偶数。南北塔10层、佛图寺12层、千寻塔、宏圣寺塔16层。塔砖规格,千寻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约有八种,除47~52厘米长大条砖外,其余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密、音响清脆。砖背均有细绳纹印迹,砖侧模印人名或塔形符号。人名系砖匠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有红泥和搀灰泥两种。
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
[6]
。
崇圣寺三塔保护措施
编辑崇圣寺三塔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历史文化景观,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
[7]
。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借鉴了世界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
[8]
。
崇圣寺三塔价值意义
编辑1977年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0.24米。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如朱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云母等。这些实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0]
。
“顶无垢净光陀罗尼咒梵文砖:砖高18cm,宽36cm。砖心右行为汉文,直行楷书。左7行为梵文。汉文为:“佛顶无垢净光陀罗尼”,阮福《滇南古金石录大理塔砖跋》曾说:“闻年长者言,中塔之门,四周皆嵌梵经砖石,其文皆最佳之唐字,今并无存者。”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中曾说:“塔门已封,不详塔砖铭文。”存维修时拆出的部分塔砖,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关资料。
造塔陀罗尼咒梵汉文砖:砖高20cm,宽37cm。砖心文右行,左1行为汉文,2~11行为梵文,12~18行为汉文。汉文皆直行楷书,文为:“造塔陀罗尼曰接梵文11行,偈曰:若造宝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尊,世出世愿皆圆满。”
吽叭净螺旋文塔砖:砖高18cm,宽36cm,砖心长方形框内有三个螺旋形图案,中间各有“口牛叭净”三字,图案外各有一“叭”字。“叭净”为梵文咒语的汉文音译。南诏时,大理盛行佛教密宗,一般所用梵咒多直接书写梵文,此砖咒语书写汉文似与中原佛教的影响有关。
梵文圆形佛符塔砖:砖高46cm,宽23.5cm。砖心顶部中央为佛符咒,外面由梵文组成的三层圆圈环绕。下部为梵文经咒。南诏时,国主臣民俱崇信佛,佛教密宗更融合白族传统的宗教文化而得以盛行。其时密僧阿吒力者均需释儒俱通,汉梵兼能,学养高者往往兼任高官。在其时的佛教遗物中,梵文经咒的应用较为普遍,此塔砖即为一例。
叭吽追魂咒梵汉文塔砖:砖高22cm,宽43cm。砖心左上角写“叭”三字,其余部分除梵文外,还分别以梵汉文写成追魂咒符。此塔砖刻文内容及形式,当为南诏密僧阿吒力做法事时所常用之咒符。此塔砖砌于塔中可能用于镇邪奠土,以永保吉祥之意。
南诏劝丰祐时期所建佛塔,建筑风格等与唐代内地著名佛塔相似,可知其时南诏吸收内地技艺、文化较多 也表明其时苍洱境经济发达,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高。而此类梵文砖的制作,亦表明佛教的流传较广泛,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
[11]
。
崇圣寺三塔旅游开发
编辑崇圣寺三塔所属景区
地理位置
所属景区: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门票价格:75元
景区地址:大理古城北门三文笔村
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崇圣寺三塔周边开发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姿态而得名
[13]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崇圣寺三塔 .大理门户网站[引用日期2013-10-28]
- 2. 邵献书. 南诏和大理国[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204-205
- 3. 大理旅游攻略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4-13]
- 4. 邱宣充,姜怀英. 崇圣寺三塔[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3
- 5. 崇圣寺三塔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2013-04-13]
- 6. 《建筑史专辑》编辑委员会. 科技史文集 第11辑 建筑史专辑 4[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73-79
- 7. 大理崇圣寺三塔 .凤凰网.2013-04-17[引用日期2015-08-09]
- 8. 拜谒崇圣寺 .云南网.2010-04-16[引用日期2015-08-09]
- 9. 邱宣充,姜怀英. 崇圣寺三塔[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15
- 10. 李本达. 汉语集称文化通解大典[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2:165
- 11. 张公瑾,杨恒灿,普学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白族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300-301
- 12. 崇圣寺三塔 大理的地标性建筑 .新浪.2014-09-30[引用日期2015-08-09]
- 13. 大理崇圣寺三塔公园 .腾讯.2006-09-22[引用日期2015-08-09]
- 收起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