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下辖9个镇、17个乡、1个民族乡。地理坐标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易县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
[1]
2013年,易县总人口为人口55.74万人,其中有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
- 中文名称
- 易县
- 外文名称
- Yi County
- 别 名
- 易州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河北省保定市
- 下辖地区
- 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等
- 政府驻地
- 易州镇
- 电话区号
- 0312
- 邮政区码
- 074200
易县建制沿革
编辑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秦朝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故紫荆关西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陉、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
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县,上属易州。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属辽。唐朝时,易州境内建有老子道德经幢。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属武遂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
金天会(公元1133年),十一年归属金。
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属顺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两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为县。
1946年,恢复易县。
1949年,属保定专区。
1970年,属保定地区。
易县地理环境
编辑易县位置境域
易县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易县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公里,保定60公里。易县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
[1]
易县地貌
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324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1]
易县气候
易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平均气温3.2℃,夏季平均气温32.2℃,秋季平均气温-3.3℃,全年极端最低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41℃。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
[1]
易县行政区划
编辑2013年,易县辖9个镇、17个乡、1个民族乡:易州镇、高村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满族回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6]
易县自然资源
编辑易县土地资源
易县矿产资源
易县生物资源
2009年,易县有小麦、玉米、猪、羊等生物资源。
[7]
易县人口民族
编辑易县经济概况
编辑易县综合
2014年,易县生产总值完成96.82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1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6亿元、增长13.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9亿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49元、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28元、增长15%。
[2]
易县第一产业
2013年,易县粮食产量达8443万公斤,比2011年增长3.1%;全年收购烟叶969.5万公斤,实现收购总值1.78亿元,均价达18.39元,比2011年提高3.31元。2012年新栽桑2000亩,养蚕2万张,产茧735吨,蚕丝业总产值达1.12亿元。果品、肉类、蔬菜产量分别达到20万吨、7.7万吨、27.3万吨,新增食用菌500万棒。
[2]
易县第二产业
2014年,易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3%。大力推进工业技改升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8.5%。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新增市场主体2923个,增长27%
[2]
易县第三产业
易县社会事业
编辑易县教育事业
易县卫生事业
易县社会保障
2011年,易县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678人,征缴基金14515.9万元,为7981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340.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7756人,征缴基金3321.76万元,为69111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2277.64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020人,征缴基金4593万元,为5629人(次)报销医药费3032万元;新农合参合43.46万人,征缴基金10060.15万元,为63.6万人(次)报销药费8144.91万元。
[8]
易县交通运输
编辑易县属山区,京原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另外张石高速已于2013年1月22日正式开通。
[9]
易县风景名胜
编辑荆轲塔
荆轲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
[10]
狼牙山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位于易县城内的龙兴观遗址,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1200多年的沧桑。道德经幢,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其时,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老子是他的远祖,故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刻石立幢经传后世。
[12]
紫荆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清西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它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 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4]
战国影视城
易县影视城在易县麻屋庄村112国道旁边,易县战国影视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训练场、古作坊、侯爷府、外城墙等为主的一期工程建设,是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外景场地。
[15]
易县地方特产
编辑易水砚
易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誉。易砚又名燕畿乌金砚,据《古玩指南》载:“乌金砚,燕畿之梅山,产石如乌金,通过平雕、立雕、阴雕、阳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形成江南纤秀细腻、北国刚劲浑朴的艺术风格。易水砚造型丰富多样,可分为鱼、龟、龙、蚕、蝉、琴、棋等7大类,雕刻题材非常广泛,有日月风云、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卉等。易水砚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会堂收藏了重达5吨的易砚珍品“归砚”,以庆祝香港回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易县绞胎陶瓷
据史料记载,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研制、恢复了古老的绞胎制作工艺,并开创了现代绞胎陶瓷制作工艺新体系。绞胎以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烧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搅揉在一起,然后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以达到装饰美化和艺术创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内外花纹图案一样。《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新闻媒体200余次报道张保军创业事迹,宣传绞胎陶瓷工艺。张保军创作的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社会影响十分广泛。2006年6月,绞胎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
镇国寺石佛
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册乡解(xié)村。佛寺与石佛均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内,所以镇国寺又被当地人称为立佛寺,清光绪七年(1881),寺院毁于风暴,后曾修复,现存佛殿三间为光绪二十五年(899)重修。殿内东西北墙上有壁画,生动传神。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立像。材质为汉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莲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绘,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显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风格,对研究隋代文化习俗和石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佛手足均残,佛头于1997年3月被盗割。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经幢
安放于易县县城龙兴观遗址内。龙兴观是中国唐代著名道观,历经宋、元、明各代,并最终于民国初年废弃,现仅存遗址中的道德经幢。高宗时期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奉为经典,崇奉道教达到鼎盛。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亲注《道德经》,颁之全国,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们诵读。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县)城西开元观立道德经幢。金大定九年(1169)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
[17]
易县历史文化
编辑易县的民间文艺门类众多,有高跷、大头、太平车、音乐、南乐、十番、旱船、秧歌、舞狮、龙灯、武术等40多种舞蹈音乐花会形式,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腔等20多种戏剧形式。
十番会
十番会在易县的东韩村和后部两村,有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会,名叫十番会,是以合奏演出为主的音乐类花会,以演奏人员众多、场面宏大而闻名。十番会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演出时锣鼓喧天,所以人们称之为“吵子会”;文十番以丝竹乐器为主,演奏起来温文尔雅,流行于易县,而以东韩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东韩村拾幡古乐”的名称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西陵摆字龙灯
清西陵摆字龙灯传到诸多村庄,以西陵镇忠义村为最佳,以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字形而得名,又因为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断龙”的别名。民国初年仍沿此习,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传入民间,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一种民间舞蹈。2008年6月,摆字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18]
易县著名人物
编辑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字抑光,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读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久淹州县官、福建长乐县丞,康熙末年为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升任河南巡抚。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晋河南总督,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为河南山东总督,管两省之行政;雍正十年(173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病卒于河南,家无余财。谥端肃。著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清朝总督,雍正给他很高的评价: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在任督抚时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暴,不避嫌怨,庶务具举。
[19]
敬君:敬君,就是敬元长。生卒年限不知道,但他的家谱史书是有记载的。敬元长的曾祖敬嗣晖、祖敬子渊、父敬鉴都是进士起家,都是金朝官宦。他的叔叔,就是碑文中所说的季父敬铉在金元两朝为官(本博有专篇)。敬元长的两个儿子敬侃、敬俨也很了得,尤其是敬俨最后做到中政院使,皇帝特准朝会的日子不下拜,死后追封鲁国公
[20]
张文海:张文海,生于1915年,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7月,任龙华县基干大队队长,1941年牺牲。
[21]
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2]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23]
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易县荣誉
编辑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概述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1]
- 2. 经济概况 .易县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11-02]
- 3. 河北省25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澎湃新闻网[引用日期2018-09-30]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8-11-02]
- 5. 建制沿革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02]
- 6. 行政区划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02]
- 7. 自然资源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02]
- 8. 社会事业 .易县政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11-02]
- 9. 交通运输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14]
- 10. 荆轲塔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1. 狼牙山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2. 老子道德经幢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3. 紫荆关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4. 清西陵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5. 战国影视城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16. 民间艺术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14]
- 17. 石雕石刻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14]
- 18. 乡土文化 .易县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1-14]
- 19. 田文镜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20. 敬君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21. 张文海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0-22]
- 22. 狼牙山五壮士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1-14]
- 23. 赵孟頫 .中国.易县[引用日期2014-11-14]
- 24. 易县成功获评“中国绿色名县”荣誉称号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11-14]
- 收起